抗戰以來最精彩之戰——尋訪上高會戰抗戰印記
摘要:日前,記者一行深入上高縣城及周邊區域,踏訪了抗日陣亡將士陵園、中國軍隊軍需儲備處舊址、中國軍隊第19集團軍總指揮部舊址、中國軍隊后方征糧站舊址等上高會戰遺址,實地了解當地對歷史遺存的保護利用、紀念傳承工作,感受那段崢嶸歲月留下的精神財富。
宜春市融媒體中心全媒體記者 熊妍華 劉和星 李澄
抗日陣亡將士陵園。宜春市融媒體中心全媒體記者周亮/攝
上高縣城東北角的鏡山口,84年前曾發生過一場雄渾悲壯的大會戰,被軍事當局盛贊為“抗戰4年來最精彩之作戰”“開勝利之年勝利之先河”“屬空前戰捷”。1991年,上高縣人民政府在此修建“抗日陣亡將士陵園”,園名為張愛萍將軍題寫。
7月下旬,熾熱驕陽炙烤著位于贛西北的上高大地。記者循著史料的記載,探尋那場軍民同心、痛擊日寇的上高會戰。
在陵園內一堵上高會戰時留下寫有“軍愛民,民擁軍,軍民合作打日本”的標語墻前,記者遇到前來研學的上高縣敖陽街道桂林社區的學生。大家皆靜默無語,獨蟬鳴聲聲,似乎在為來訪者講述那段血與火交織的壯烈故事。
烽火淬煉 赤膽忠魂滅敵寇
1941年,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。
1941年1月,日本參謀本部調整對中國戰場的作戰方針:“……不再進行大規模作戰。如果需要,可以進行短時間內的,以截斷為目的的奇襲作戰……”
2月中旬,駐扎在江西安義的日軍第33師團接到命令,準備前往華北地區;而換防過來的新編日軍第20混成旅團已至;加上駐扎在南昌的日軍第34師團,贛西北地區的日軍實力達到6.5萬人。鑒于此,日軍第34師團向第11軍司令部提出,對以上高為核心的贛西北地區進行一次“靈活、短距離的截斷作戰”,摧毀駐扎在該地區的中國軍隊第19集團軍,掠奪該地區的戰略資源,造成恐怖氣氛,以達到穩固南昌占領區的目的。
1941年3月15日凌晨,日軍第33師團首先發難,上高會戰打響。
日軍兵分北、中、南三路,以上高為目標,分進合擊,奔襲而來。北路為日軍第33師團一部1.3萬人,南路為日軍第20混成旅團主力8000余人,中路為日軍第34師團2萬余人,另配屬日軍第三飛行團、海軍航空隊、后勤部隊6000余人,總計進犯兵力4.7萬人、飛機100多架,并強拉民夫1萬余人,妄圖形成“蒼鷹搏雞”之勢,“啄”取上高。
面對氣勢洶洶的來犯日軍,中國軍隊第19集團軍總司令羅卓英,統一指揮第70軍、第49軍、第74軍、第72軍、第二挺進縱隊和江西保安縱隊共7.5萬人,設置三道防線:第一線為市汊街、錦江南岸、祥符觀等,逐次抵抗,誘導日軍;第二線為仙姑嶺、老坑嶺、苦竹坳等,依托山地,消耗敵人;第三線為鉤石嶺、泗溪、官橋、棠浦一線作為主陣地,與日軍決戰。
兵猶火也,不戢自焚。1985年出版的江西文史資料選輯《江西抗戰親歷記》中,刊載了上高會戰時任縣長的黃賢度,以筆名“王道平”撰寫的《長留浩氣滿乾坤——上高會戰片段回憶》,其中有這樣一段話:“打掃戰場,敵我雙方都留下了累累尸體,點數都點不清,可見上高會戰之激烈殘酷。日本侵略軍傷亡是非常慘重的,我軍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。”可見此戰之慘烈。上高會戰共持續26天,中國軍隊用傷亡2萬余人的代價,斃傷日軍1.5萬余人,繳獲大批武器物資,以中國軍隊徹底粉碎日軍戰略意圖、寸土未失、取得會戰的完全勝利而載入中華民族抗日史冊。
第19集團軍戰后總結上高會戰勝利原因時指出:“民眾用命,徹底破壞交通使敵解除優勢裝備,達成以破壞戰保障殲滅戰的成功。”
“其實,‘民眾用命’不僅僅體現在交通破壞上。當時,上高人口僅12萬,在中共上高地下黨的帶領組織下,參與支前的青壯勞力就達到3萬多人。”上高縣政協特聘文史研究員、上高會戰史研究者昝鴻祥說。
軍民同心 踴躍支前護家國
贛西北的戰事,中共中央一直密切關注。1941年3月16日至4月10日,中共中央機關報《新華日報》分7天刊發了22條有關上高會戰的消息報道。中共特別黨員黃賢度,也是在黨的支持下,于1940年出任上高縣縣長的,其黨的關系由中共江西省委書記郭潛單線領導。
利用黃賢度縣長身份這一有利條件,中共江西省委派遣了一批地下黨員到上高,并先后成立了縣政府支部、上高中學支部。中共上高地下黨員在群眾中廣泛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方針,積極開展抗日救亡運動,書寫下“寧為戰死鬼,莫做亡國奴”“老表武裝起來,保衛家鄉”“爭取最后勝利”等大量抗日標語,“軍愛民,民擁軍,軍民合作打日本”標語極有可能就是當時所書,為上高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打下了扎實群眾基礎。
上高會戰打響當天,正在萍鄉開會的黃賢度當即離會,步行一天一夜,趕回上高。在途經第19集團軍司令部駐地時,黃賢度面見了總司令羅卓英,表達了上高人民堅決要求抗日的決心,并作出“3個保證”:保證軍糧彈藥的運輸,擔架隊的及時跟進;保證電話、電報的暢通無阻;保證后方沒有漢奸投毒、放火等情況的發生。
中共上高地下黨根據黃賢度的要求,積極加入抗擊日寇行動中來;加強控制區、鄉政權,以便發動民眾加入支前隊伍中來;合并縣中隊及警務中隊,在各重要交通要道及路口放哨站崗,防止敵特活動;集中全縣武裝力量編成3個大隊,一旦上高失守,便上山打游擊,堅持長期抗戰;黃賢度利用縣長的身份,籌措糧草,支援前線。上高會戰期間,上高每日供給軍糧達3000公斤之巨。
在戰斗最激烈的3月22日,黃賢度等中共地下黨員還冒著槍林彈雨去前線慰問將士,讓前線將士感受到當地政府和民眾的支持。當中國軍隊無法渡過耶溪河時,中共上高地下黨發動群眾連夜搶修浮橋,家家戶戶紛紛卸下自家門板用來鋪橋。“這一現象被記者發現后加以報道,一時間上高‘無門縣’的稱號便傳了開來。”昝鴻祥說。
上高民眾的支持遠不止于此。全縣3萬多名青壯勞力冒著槍林彈雨支前:在幾十公里的湘贛公路,埋下地雷、打上石樁,致使日軍機械化部隊優勢喪失殆盡;戰事吃緊,背著沉重的彈藥箱,奔赴前線;士兵受傷了,及時抬送到后方接受治療;電話線路被敵軍破壞,重新架設……“當時真的是‘前線需要什么,群眾就提供什么,將士們缺什么,群眾就供應什么’,軍民同心、軍民合力達到空前程度。”昝鴻祥說,“第19集團軍總指揮部駐扎在翰堂道陂村3年之久,在村民的掩護下,硬是沒被日軍發現過,便是一個很好的例證。”
“軍隊沒有民眾,打不了勝仗”,這是當年《江西民國日報》戰地記者采訪上高會戰后的感慨。談到上高會戰取勝因素時,羅卓英多次提及“民眾效命”“民眾用命”,對民眾的支前表達充分肯定。
緬懷先烈 強國富民承遺志
前事不忘,后事之師。牢記歷史,是為了更好開創未來。
硝煙散盡八十余載,上高會戰的歷史印記仍在這片土地上清晰留存。日前,記者一行深入上高縣城及周邊區域,踏訪了抗日陣亡將士陵園、中國軍隊軍需儲備處舊址、中國軍隊第19集團軍總指揮部舊址、中國軍隊后方征糧站舊址等上高會戰遺址,實地了解當地對歷史遺存的保護利用、紀念傳承工作,感受那段崢嶸歲月留下的精神財富。
烈日下的抗日陣亡將士陵園莊嚴肅穆,已成為上高縣及周邊地區緬懷抗日先烈、弘揚民族精神的核心載體。上高縣博物館副館長黃文平介紹,自陵園建成后,每年清明節都有大量民眾自發前來敬獻花籃。作為江西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,陵園也常年接待大量研學團隊,通過實地參觀、歷史講解等方式,讓學生直觀感受會戰歷史。
上高縣內遍布著各類與會戰有關的支前舊址。這些由祠堂、民宅改造的場所,是軍民協同抗敵的直接見證。2000年之后,上高縣人民政府對中國軍隊第19集團軍總指揮部、中國軍隊軍需儲備處、中國軍隊后方征糧站等15處舊址進行了修繕,對其中數處舊址做了復原式陳展,且對外開放。
文藝創作也成為傳承歷史的重要載體。2017年,由北京御景江山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出品的電影《我的上高》正式上映,次年斬獲第16屆電影頻道電影“百合獎”優秀故事片一等獎,讓這段歷史走向更廣闊的受眾。上高本土青年作家杜青,創作了長篇小說《決戰上高》《上高會戰》以及長篇紀實文學作品《活著就是見證——上高會戰親歷者口述歷史》,通過文字留存親歷者記憶。
歷史從未遠去,它就藏在每一次踏訪的腳步里,每一次觸摸的溫度里,每一次對“為什么而戰”的追問里。上高會戰,留給后人的不僅僅是一段鮮活的歷史記憶,更是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;上高會戰遺址,不僅僅是一處處地理坐標,更是吾輩當自強的精神高地。
責任編輯:閆繼華
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:
版權聲明:
1.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駐馬店網”的所有作品,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,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、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,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,并注明“來源:駐馬店網”。任何組織、平臺和個人,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,否則,一經發現,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。
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:上海市匯業(武漢)律師事務所
首席法律顧問:馮程斌律師
2.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XXX(非駐馬店網)”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他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如其他個人、媒體、網站、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,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“稿件來源”,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,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。
3.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,請與我們取得聯系,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